坊前镇位于莒南县东部,境内黄山、康山、峧山三山相映,充石铁路、岚济公路横贯东西,交通便利,地理位置优越,是著名的花生、茶叶、板栗、苗木生产基地,素有“中国石雕石刻之乡”的美誉。镇域面积193平方公里,现辖20个行政村,9.1万口人。坊前镇作为临沂市“十强工业”乡镇,深入实施“工业强镇、产业兴镇、农业立镇、生态美镇”四大战略,持续优化“东接精品钢产业、西融县域中心城市发展、北连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、南通生态旅游高地”的“东工西商,北农南旅”空间布局,全力打造“乡村振兴先行区、高端不锈钢产业集聚区、全域美丽乡村示范区”三个功能区,奋力谱写“宜居宜业宜游”活力坊前新篇章。
一、崇品·宜居
(一)居住环境提档升级
创新人居环境整治方式,建立街巷长制度,实施镇班子成员包片、脱产干部包村、村“两委”成员包网格制度,开展人居环境整治集中攻坚行动,完成全覆盖检查2次,评选“美丽庭院”示范户3100户,打造清洁村庄“升级版”,建立健全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。
(二)基层治理创新开展
深化“平安坊前”建设,开展“养老防诈骗”“民警赶大集”等专项宣传活动,实施视频监控“增点扩面”工程。坚持党建引领,深化“党建+网格”治理模式,打造“街坊和谐相邻温暖”网格治理品牌。做实“网格+矛盾调解”,开展“民情夜访”“拉家常”“网格心连心”等系列走访活动;做实“网格+兜底关爱”,针对网格内空巢老人、生活困难等群体,实施“24小时工作法”;做实“网格+企地融合”,建立由村级网格员和企业职工共同参与园区管理的模式,群众安全感全面提升。
(三)教育医疗优质高效
对全镇学校制度建立、校园安全等进行全面审核,加大投入力度。新扩容相邸中学学校餐厅1处,新建录播室4处,坊前中学荣获2024年临沂市“一校一品”优秀品牌荣誉称号,坊前中心小学荣获2024年“临沂市教育工作突出集体”荣誉称号,教育质量不断提升。镇卫生院、村级卫生室标准化建设达标率100%,改造提升村级卫生室12处,完成6家卫生室产权公有改革,坊前卫生院荣获临沂市红十字模范单位称号。
(四)基层党建高质引领
突出做好党员队伍管理、村级事务规范、村集体经济增收、后进村班子攻坚“四篇文章”,推动组织工作全面进步、全面过硬、全面优化。推进党支部创办合作社工作,实现69个党支部全部建立党支部领办合作社,打造兴旺庄明顺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、王家坊前续昌土地股份专业合作社等亮点社,承担多次省市县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现场会。率先建设王家坊前、大峪崖等7处孝善食堂,解决农村300余名老年人居家养老“吃饭难”问题。
二、崇商·宜业
(一)石雕石刻产业雄厚
石雕石刻产业是坊前镇传统产业,已有60余年的发展史,全镇现有石雕石刻企业100余家,产品主要有大型建筑石雕和小型工艺石雕,大型建筑石雕以牌坊、动物、人物、庭院、园林为主,小型工艺石雕以山水花鸟等小工艺品为主。石雕石刻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岚济路两侧,以“前店后厂”的方式进行生产经营,立足现有轻工业园区,积极发展“跨境电商+直播带货”模式,提升石雕石刻营业收入。
(二)高端不锈钢产业创新发展
在东区,规划建设了总面积1.3万亩的高端不锈钢产业集聚区,聚焦不锈钢生产、制品加工、产品集散交易三大板块,发挥太钢鑫海链主企业作用,进一步贯通延伸钢铁产业链,175万吨热酸退项目建成投产,60万吨冷轧项目加快推进,投资30亿元的苏泰控股高端不锈钢产业装备制造基地项目、投资10亿元的宝太协鑫精密预制数字化工厂项目、投资4亿元德鑫年产10万吨高端装备核心部件及精品锻材智能制造项目先后落地,打造了全国唯一的“电—镍—钢—材”全产业链条。西区重点打造轻工、印染、食品加工、新材料等产业为主的相邸工业集聚区,扩区后面积达1200亩,项目承载能力不断增强。
(三)特色产业锦上添花
坊前镇花生参加全省高产实打实收竞赛平均亩产729.6公斤,获得全省第一名,先后承接农业农村部补充耕地质量验收工作效果调研、全省花生地膜应用及全生物降解地膜试验、全市花生新品种观摩培训等会议20余次。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升行动,打造“一社一产”,引导合作社从传统种植养殖向产加销全链条拓展,新打造市县两级示范社各5家,推广“基地+订单”的规模化种植模式,新发展订单式党支部领办合作社30家。
三、崇美·宜游
(一)乡村振兴魅力四射
打造北部山水片区和南部“宜居宜业宜游”片区,秉持“三产融合、三生同步”发展理念,融入“产业+生态+文化+旅游”等多元要素,建设“松石坊”等特色景观节点,打造“宜居宜业宜游”的美丽乡村“齐鲁样板”。以拉子山实弹射击旅游区为中心,整合康山、岳河嵯峨、峧山派庄等天然资源,发展国防教育基地等现代旅游项目。
(二)红色文化内涵丰富
1955年王家坊前村勤俭办社事迹受到毛泽东主席光辉批示;聚将台村“一门三英烈”诠释了“敢于牺牲、刚直重义、无私奉献”的革命精神;相邸水库移民展现了“大公无私、积极拼干、吃苦耐劳、爱国爱党”的精神;东甘霖村南京邮电大学办学旧址见证了“忠贞不渝,使命必达”战邮精神。全镇将甘霖文旅研学中心、王家坊前展馆、岔河知青馆等红色元素串联成线,形成了“一线十馆”的红色文化长廊,探索出“以农为基、以文为魂、以旅为脉”的农文旅融合发展新路径,研学经济起势良好。